• ASML研发第二代EUV光刻机:性能提升70% 2025年问世
      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最复杂也是最难的步骤就是光刻,成本能占到整个生产过程的1/3,光刻机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半导体制造装备,没有之一。目前最先进的光刻机是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EUV光刻机,每台售价超过1亿美元,而且供不应求。    2019年,台积电、三星都会开始量产7nm EUV工艺,现有的EUV光刻机也差不多成熟了,虽然产量比起传统的DUV光刻机还有所不如,不过已经能够稳定量产了,7nm及明年的5nm节点上EUV光刻机都会是重点。  EUV光刻机未来还能怎么发展?2016年ASML公司宣布斥资20亿美元收购德国蔡司公司25%的股份,并投资数亿美元合作研发新一代透镜,而ASML这么大手笔投资光学镜头公司就是为了研发新一代EUV光刻机。  日前韩媒报道称,ASML公司正积极投资研发下一代EUV光刻机,与现有的光
    2019-07-03 15:26:44
  • AMD锐龙5 3600单核成绩曝光:居然比i9-9900KF还强
      按计划,AMD第三代锐龙处理器将于7月7日正式上市,其中首发最入门的型号是Ryzen 5 3600,6核12线程,3.6/4.2GHz,定价1599元。  这颗CPU本周再次现身基准跑分库,结果非常震撼。  基于7nm Zen 2架构的锐龙5 3600在PasaMark的CPU测试中,单线程性能得分2979,居然把i9-9900K/KF、i7-9700K/KF、i5-9600K/KF等统统斩落马下。  要知道锐龙5 3600 199美元的首发价比i9-9900K可是便宜了60%。  更惊人的是这套测试平台,基于B450 Aorus M主板,没有超频,所配内存为芝奇DDR4-3200 16GB内存(CL14)套装。测试发现,从DDR4-2666(CL16)换用DDR4-3200(CL14)后,成绩有7%的提升
    2019-07-02 15:59:46
  • 印度第一颗CPU横空出世:八大系列 软件开发启动
      我们忙着推进国产芯片的同时,隔壁的印度也没闲着。作为印度顶级高校的印度理工学院(IIT)之马德拉斯校区已经发布了其首颗处理器“Shakti”(代表女性力量的印度神话人物)的SDK软件开发包,并承诺会很快放出开发板。  这样,在处理器商用上市之前,开发者们已经可以着手开发软件了。  印度Shakti处理器2016年启动开发,基于开源的RISC-V指令集架构,得到了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的大力支持。  Shakti处理器首批就规划了多达6个不同系列,各自针对不同的市场,号称在核心面积、性能、功耗方面相比当前商用处理器都很有竞争力。  E系列:3级顺序流水线,针对IoT物联网设备、机器人平台、电机控制等嵌入式领域。  C系列:32位5级顺序流水线,微控制器档次,核心频率200MHz-1GHz
    2019-07-02 15:52:54
  • 三代锐龙提前开卖?AMD紧急发话
      AMD早早就已经官宣,第三代锐龙3000系列桌面处理器将在7月7日上市,不过今日海外有消息称,AMD会提前开始三代锐龙的预售,7月7日再开卖发货。  不少等不及的玩家开始在各大电商平台狂按F5,并在线下渠道搜索,但什么都没找到。  AMD很快站出来澄清说,三代锐龙没有安排任何预售计划,全球都是7月7日统一发售,请大家稍安勿躁。  三代锐龙首发五款型号,分别是:  - 锐龙9 3900X:12核心24线程,主频3.8-4.6GHz,二级缓存6MB,三级缓存64MB,热设计功耗105W,价格3999元。  - 锐龙7 3800X:8核心16线程,主频3.9-4.5GHz,二级缓存4MB,三级缓存32MB,热设计功耗105W,价格3199元。  - 锐龙7 3700X:8核心16线程,主频3.6-4.4GHz,二
    2019-07-02 15:35:37
  • AMD锐龙9 3950X全核暴超5.4GHz:再次打破跑分纪录
      锐龙9 3950X是AMD三代Ryzen处理器中的“扛把子”,基本规格上,16核32线程,3.5/4.7GHz,72MB缓存,热设计功耗105W,钎焊散热。  在E3期间,3950X曾在液氮镇压下16核全开飙上了5.275GHz(@1.608V),从而打破了CineBench R15/R20和GeekBench 4多线程三项世界纪录。    E3上的纪录  此次,国外网友更进一步,把3950X的全核频率提升到5.4GHz(@1.776V),R15得分也打破好冒着热乎劲儿的5434,升至5501。    这套测试平台的内存数据美公布,只知道主板是微星的MEG X570 GODLIKE。之前那套平台也是这块主板,内存是芝奇Trident Z Royal DDR4(4533 MHz)。  
    2019-07-01 12:46:44
  • TLC SSD终将淘汰 QLC闪存出货量暴增75%
      一款产品要获得大众的认可,通常要在技术和性能、价格之间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硬盘从SLC、MLC、TLC、QLC……不同闪存规格一路走下来,性能强劲并不是第一选择,在价格走低,相关工艺和技术等方面成熟后,QLC很有可能会像当初TLC那样成为大势所趋。  美光是最早大规模量产3D QLC闪存的厂商之一,而根据美光的最新说法,上季度用于固态硬盘的3D QLC闪存出货量(折合为比特容量)环比大幅增长了75%。  作为目前主要的3D QLC闪存供应商,美光不仅将这些闪存用于自家民用级和服务器NVMe/SATA固态硬盘和microSD存储卡等产品,并且也向其他固态硬盘生产商供应3D QLC闪存颗粒。与TLC和MLC相比,3D QLC的价格非常具有竞争力,所以相关产品的价格也非常便宜,例如采用
    2019-07-01 12:43:03
  • 满血PCIe 4.0硬盘明年初问世:2倍性能 AMD独享
      在AMD的7nm锐龙3000及X570芯片组上,PCIe 4.0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高达32GB/s带宽相比现在的PCIe 3.0技术翻倍,AMD的RX 5000系列显卡及群联、慧荣主控的SSD硬盘将加入PCIe 4.0支持。    从台北电脑展到现在,PCIe 4.0主控的SSD硬盘已经不下七八款,其中使用最多的还是群联的PCIe 4.0主控PSE5016-E16。群联PS5016-E16采用28nm工艺制造,支持最新的96层3D TLC/QLC闪存,八个通道,最大容量8TB,集成第四代RAID ECC、LDPC纠错引擎,拥有独家专利的硬件加速器设计,理论读写速度最高分别可达5GB/s、4.4GB/s。    不过目前PCIe 4.0主控及硬盘还没有彻底发挥出PCIe 4.0的带宽,理论上性能应该可以达到
    2019-07-01 12:41:44
  • 7nm线程撕裂者年内问世 除了64核还有更多惊喜
      今年5月份的投资者报告中,AMD将原定年中推出的Ryzen Threadripper(线程撕裂者)处理器给取消了,外界一度猜测AMD是要废掉Threadripper这一产品线,毕竟对普通人来说32核或者64核处理器没什么意义。  不过我们现在知道了,AMD并不是彻底砍掉Threadripper处理器,只是暂时推迟,此前在台北电脑展上,AMD CEO苏姿丰也曾打强心针,“我们没说过要取消ThreadRipper产品线。只要主流平台在升级,ThreadRipper也会进一步升级,大家肯定会看到更多。”  之前有媒体爆料称64核、128线程的Ryzen ThreadRipper(线程撕裂者)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考虑到7nm工艺的EPYC二代“罗马”处理器就是64核
    2019-06-28 16:12:52
  • 停电13分钟停产1个月 东芝闪存麻烦大了
      当地时间6月15日下午6点25分,位于日本四日市的东芝5座NAND闪存晶圆厂发生断电事故,停电13分钟后恢复供电,但是生产线停工了5天,21日才恢复部分工厂运转,但Fab 2、Fab 3及Fab 4晶圆厂并没有恢复。  东芝之前表态需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才能恢复,不过最新消息显示东芝官方给出的恢复运营时间比预期的更长,预计到7月中旬才能完全恢复,意味着这次停电差不多会导致东芝闪存停产1个月时间,这下影响可比之前预期的大多了。  之前日本券商做过预测,假设断电影响的5家NAND工厂中有50%的晶圆受损,另有15%到20%的晶圆需要重新生产,那么这次事故将影响全球2-3%的NAND闪存供应量,不过那是基于停产5天来算的,现在是停产一个月左右,影响全球闪存供应的比例要提升到10%左右了。  东芝方面依然没有详细介绍
    2019-06-28 16:10:30
  • 东芝闪存工厂停电尚未完全复工 西数闪存或率先涨价
      根据日媒报道,东芝的5座NADN闪存工厂于当地时间6月15日下午6点25分发生断电事故,停电过程非常短,13分钟之后就恢复供电了,但是工厂却一直停产,直到21日上午才恢复,至少停工了5天时间。    东芝是全球第二大闪存供应商,同时四日市的工厂也是跟西数合资的,后者是全球第三大闪存供应商,双方合资的晶圆厂是2017年开始建设的,去年才正式投产,由东芝、西数合作运营,是双方NAND闪存的主力工厂,占到全球40%的产能。  此前消息说工厂停工5天后就恢复生产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日媒爆料称受影响的工厂共有5座,其中Fab 2、Fab 3及Fab 4晶圆厂并没有复工,目前的情况并不明朗,东芝之前只是表态需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才能恢复。  东芝公司迄今尚未针对停电受损情况作出官方解释,晶圆受损、产能恢复、市场供应
    2019-06-27 1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