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nm线程撕裂者年内问世 除了64核还有更多惊喜
      今年5月份的投资者报告中,AMD将原定年中推出的Ryzen Threadripper(线程撕裂者)处理器给取消了,外界一度猜测AMD是要废掉Threadripper这一产品线,毕竟对普通人来说32核或者64核处理器没什么意义。  不过我们现在知道了,AMD并不是彻底砍掉Threadripper处理器,只是暂时推迟,此前在台北电脑展上,AMD CEO苏姿丰也曾打强心针,“我们没说过要取消ThreadRipper产品线。只要主流平台在升级,ThreadRipper也会进一步升级,大家肯定会看到更多。”  之前有媒体爆料称64核、128线程的Ryzen ThreadRipper(线程撕裂者)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考虑到7nm工艺的EPYC二代“罗马”处理器就是64核
    2019-06-28 16:12:52
  • 停电13分钟停产1个月 东芝闪存麻烦大了
      当地时间6月15日下午6点25分,位于日本四日市的东芝5座NAND闪存晶圆厂发生断电事故,停电13分钟后恢复供电,但是生产线停工了5天,21日才恢复部分工厂运转,但Fab 2、Fab 3及Fab 4晶圆厂并没有恢复。  东芝之前表态需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才能恢复,不过最新消息显示东芝官方给出的恢复运营时间比预期的更长,预计到7月中旬才能完全恢复,意味着这次停电差不多会导致东芝闪存停产1个月时间,这下影响可比之前预期的大多了。  之前日本券商做过预测,假设断电影响的5家NAND工厂中有50%的晶圆受损,另有15%到20%的晶圆需要重新生产,那么这次事故将影响全球2-3%的NAND闪存供应量,不过那是基于停产5天来算的,现在是停产一个月左右,影响全球闪存供应的比例要提升到10%左右了。  东芝方面依然没有详细介绍
    2019-06-28 16:10:30
  • 长城GX电源拆解评测:堆料+高工艺打造超金牌性能
      长城G系列电源以高规格做工用料以及过硬的品质在游戏玩家中著有不错的口碑,从面相中高端玩家的G5、G6到针对发烧玩家的G7,这个系列电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着比80PLUS金牌标准更高一层的能效转化率表现,甚至在G7上有着几乎与80PLUS铂金标准并驾齐驱的转化率,而价格方面G系列则一直保持与同级产品持平,这样以百元价格享千元性能让G系列成为长城中流砥柱的电源产品。3dm硬件频道在近日收到G系列产品线的顶级新品——长城Gaming GX 850W金牌全模组电源,本文通过拆解及基准测试探索在这款系列巅峰会有怎样的高亮表现。    长城GX的包装内容并没有“意外惊喜”,依旧是电源本体、线材收纳盒与一张保修卡。    电源本体进行了塑封保护,防止进灰同时避免划痕,同时在
    2019-06-28 16:06:56
  • 硬件壹周刊15: RTX2060显存升至8G 90nm国产内存量产
      咨询概览  RTX2060 Super显存容量升至8G  AMD RX5000系多款Navi显卡曝光  DisplayPort 2.0标准宣布:80Gbps带宽  国产90nm闪存量产:寿命约10万次  内存价格继续走低 镁光营收爆降40%  在过去的一周里,即将到来的RTX SUPER系列显卡的型号、谍照、核心参数纷纷被曝,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消息则是RTX2060 SUPER的显存规格升级为8GB,这代表着60级显卡首次拥有与70/80级显卡同规格显存,也从侧面说明未来支持光线追踪的游戏将对显卡显存有更大需求。AMD并没被NVIDIA的声势劝退,反手拿出了采用Navi核心架构的多款RX5000系列显卡产品还以颜色,很好的覆盖了高中低各类市场所需,下面我们来看本周的咨询详情。  RTX2060 Super显存
    2019-06-28 14:24:42
  • 东芝闪存工厂停电尚未完全复工 西数闪存或率先涨价
      根据日媒报道,东芝的5座NADN闪存工厂于当地时间6月15日下午6点25分发生断电事故,停电过程非常短,13分钟之后就恢复供电了,但是工厂却一直停产,直到21日上午才恢复,至少停工了5天时间。    东芝是全球第二大闪存供应商,同时四日市的工厂也是跟西数合资的,后者是全球第三大闪存供应商,双方合资的晶圆厂是2017年开始建设的,去年才正式投产,由东芝、西数合作运营,是双方NAND闪存的主力工厂,占到全球40%的产能。  此前消息说工厂停工5天后就恢复生产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日媒爆料称受影响的工厂共有5座,其中Fab 2、Fab 3及Fab 4晶圆厂并没有复工,目前的情况并不明朗,东芝之前只是表态需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才能恢复。  东芝公司迄今尚未针对停电受损情况作出官方解释,晶圆受损、产能恢复、市场供应
    2019-06-27 15:17:00
  • SK海力士全球首个量产128层堆叠4D闪存:冲击176层
      SK海力士宣布,已经全球第一家研发成功并批量生产128层堆叠的4D NAND闪存芯片,此时距离去年量产96层4D闪存只过去了八个月。  SK海力士由此实现了业内最高的闪存垂直堆叠密度,单颗芯片集成超过3600亿个闪存单元,每一个可存储3个比特位,为此SK海力士应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比如超同类垂直蚀刻技术、高可靠性多层薄膜单元成型技术、超快低功耗电路技术,等等。  同时,新的128层4D闪存单颗容量1Tb(128GB),是业内存储密度最高的TLC闪存,每颗晶圆可生产的比特容量也比96层堆叠增加了40%。  虽然包括SK海力士在内多家厂商都研发出了1Tb QLC闪存,但这是TLC闪存第一次达到单颗1Tb。TLC目前占闪存市场规模的超过85%,可靠性和寿命都优于QLC,当然被其取代也是早晚的事儿。  其他规格方面
    2019-06-27 14:54:34
  • 多款AMD RX5000系列新卡曝光:完整覆盖高中低
      苦心研发出来的Navi核心当然不可能只有RX 5700系列,它仅仅是一款中端产品,AMD却有大招在后。  蓝宝石(Sapphire)提交的一批新卡已经拿到欧亚经济委员会的EEC认证,其中出现了RX 5000系列家族更多的型号——  RX 5950XT、RX 5950、RX 5900XT、RX 5900、RX 5850XT、RX 5850、RX 5800XT、RX 5800、RX 5750XT、RX 5750、RX 5700XT、RX 5700、RX 5650XT、RX 5650、RX 5600XT、RX 5600、RX 5550XT 、RX 5550、RX 5500XT、RX 5500等。    PS:如果把RX换成HD,有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感觉&hell
    2019-06-27 14:52:47
  • 开源指令集RISC-V进步神速:5年杀入服务器市场
      处理器是半导体芯片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嵌入式、移动市场的主力是ARM处理器,桌面、笔记本、服务器及高性能计算的市场的主力是X86处理器,对中国来说这两种指令集处理器都是没法掌握自主产权,开源的RISC-V指令集倒是一个机会。    RISC-V相比ARM、X86指令集非常年轻,最初的目标是用于低功耗的IoT物联网市场,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他们的野心不会停留在低端市场。基于RISC-V指令集的IP产权初创公司SiFive首席执行官Naveed Sherwani日前在采访中提到,RISC-V发展速度太快,远超了他的预期,所以他不得不调整之前对RISC-V指令集发展的预测。  去年Naveed Sherwani还预测RISC-V指令集需要5年时间才能应用于智能手机市场,进军服务器市场则需要10年之后,但是现在R
    2019-06-27 14:49:40
  • 希捷发布16TB 3.5寸氦气硬盘X16:刷新单盘容量纪录
      2019年6月26日,希捷科技在北京举办“容海量数据 筑云之基石”——2019希捷科技企业级生态合作伙伴沟通会暨银河Exos X16新品发布会。  在本次发布会上,希捷科技发布面向企业级、云计算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最新一代存储方案——银河Exos X16系列16TB企业级氦气硬盘,并与行业领先的合作伙伴浪潮和新华三的代表共同探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领域的新洞察与新实践。  最新公布的希捷银河X16企业级硬盘是全球容量最大的3.5英寸7200RPM硬盘,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提供卓越的性能和创纪录的存储容量,以高效、经济地管理日益增长的海量数据。  该产品将存储容量最大化,提供出色的灵活性,并通过提升输入/输出(I/O)性能和
    2019-06-27 14:44:53
  • 全汉Hydro G Pro 850W详评:极致散热+全模组带来更高可玩性
    [page]电源开箱及线材规格[/page]  全汉黑爵士系列电源自2016年首发上市后在玩家用户中收货了不错的口碑,这个对标中高端游戏玩家的电源系列无论是用料做工到性能表现均在同价位产品中崭露头角,通过80PLUS金牌认证让它拥有更高的起步点。电源使用静音液态轴承135mm FDB风扇与智能型风扇控速电路,与经过全新设计的内部元件布局以提升整体散热效率,加上更流畅的风道设计,在使用过程中仅有极小的噪音,这也是全汉黑爵士系列最受用户欢迎的亮点。3dm硬件频道在近日收到黑爵士系列高端新品Hydro G Pro 850W电源,本文带来针对这款电源的拆解详评。    全汉Hydro G Pro 850W黑爵士的包装内容还是一向的简便明了,主要分为电源+线材包两部分。    外包装左下角介绍了电源的主要特点,分别为&l
    2019-06-28 1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