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500元处理器谁能通杀?[/page]
随着AMD在今年八月份全线发布第二代Ryzen处理器,这一场AMD和Intel的较量正式走入了第二轮,而在核心的终极对决部分,AMD通过二代线程撕裂者Threadripper 2990WX再次证明了自家处理器不可撼动的地位,18核心32线程的实力不但让Intel火速推出i9-9980XE,也通过更强的性能完全超越上代线程撕裂者,但动辄万元的王者大战我们普通用户自然无从参与,更何况如此多的核心对主流游戏和普通办公应用来说总有大材小用的感觉。
而在主流桌面平台对决中,AMD一举推出了Ryzen7 2700X,Ryzen7 2700、Ryzen5 2600X,而Intel这边凭借着Coffee lake的14nm+++工艺顺势推出了第九代酷睿处理器,比起18核处理器的神仙打架,相信更多玩家想要了解的是在2000-3000元价位处理器中,我们到底该怎么选。
因此,这一次的测试中我们选择了Intel Core i7 8700和AMD Ryzen 7 2700X两款处理器。在锐龙二代处理器中,选择Ryzen7 2700X自然是最合适的,那么为什么作为对手的Intel处理器我们没有使用酷睿九代或者i7-8700K呢?这一点相信各位玩家看看价位就应该明白了,虽然Intel有散片价格,但为了双方价位的公平性,笔者并没有将散片、车价、促销等情况纳入,仅使用双方处理器京东自营旗舰店的目前售价,而截至发稿日,Intel Core i7 8700处理器在英特尔京东自营旗舰店售价为2799元,AMD Ryzen7 2700X处理器在AMD京东自营旗舰店售价为2589元,这就是我们本测选择处理器的依据。
根据笔者之前无数次对比处理器的经验,相信有很多玩家看到i7 8700和Ryzen7 2700X对比第一时间就会跳出来质问,六核心和八核心怎么比?笔者想针对这类问题在这里统一答复:我们对比处理器第一是基于同等价位之上,同时笔者也想反问一句,价位完全不同的处理器即便核心一样会有任何可比性吗,拿着2500块钱你肯定也不会想去买i9 7980XE处理器对吧。
[page]规格和参数对比,多两个核心![/page]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规格参数、基准性能测试、专业应用测试、游戏测试以及功耗发热测试五个角度对这两款处理器进行综合评价,看一下这两款处理器谁更适合我们日常使用。
我们先看两个处理器的参数情况,首先AMD Ryzen 7 2700X基于12nm制程设计,而新的制程工艺能达到的目的就是提升单核IPC性能,让处理器达到更高的频率,其余包括三级缓存对比上代处理器并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动;而Intel Core i7 8700基于Coffee lake架构设计,依然是14nm的refresh再refresh版本,也就是14nm+++,但就从频率上来看,由于两家采用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因此频率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差距。
不过频率之外更明显的地方就是两款处理器的核心数量,在AMD价格比Intel低的情况下,还比Intel多出两个核心四个线程,相比之下AMD就显得十分良心了。
但AMD Ryzen 7 2700X采用不锁频设计,玩家可以自由超频,再配合XFR2(AMD扩频技术),只要玩家的散热器给力,AMD的频率就能达到足够高;虽然Intel处理器超频一样强,但在非K版本的处理器中,玩家是无法自行超频的,最高只能达到处理器的最大睿频。
而缓存部分,我们知道处理器内部寄存器共有一级、二级、三级缓存,由于寄存器容量有限且增加容量成本太高,因此一级、二级往往不会提供太多的空间,大部分的即时存储仅通过L3完成,所以理论上三级缓存的容量越大处理器的寻址速度就越快,但16MB和12MB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还需要到测试中去发现。
比起看不见也没法实际体会到的缓存容量,核心线程数就非常直观了,AMD Ryzen 7 2700采用8核心16线程设计,而Intel Core i7 8700采用6核心12线程设计,少了两颗物理核心在常常占满CPU资源的工程软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转码和渲染测试部分我们可以看到AMD和Intel的具体差距。
而功耗虽然和电费挂钩,但更重要的是TDP能直接反应出处理器的发热情况,大功耗的处理器在满载,尤其是超频后对散热器的压力就非常大了,因此一款高发热量的处理器往往意味着要提供成本较高的高端散热器来压制。
而说到散热器,我们就不得不提下半年中美合拍...
言归正传,Ryzen标配了幽灵散热器,在二代锐龙中,AMD的幽灵散热器散热风扇直径从70mm增加到了92mm,风量从前代的41.6CFM提升到55.78CFM,提升了34%,散热面积则从前代的144397.8mm²提升到了179730.1mm²,增加了24%,但是风扇转速低得多,噪音只有39dBA,要比目前标配的D3散热器安静的多,静音水平差不多跟一些散热器厂商推出的第三方散热器看齐了。而Intel的原装风扇性能怎么样笔者就不用多说了,能买到2000元以上价位处理器的用户相信都会默契的直接购买第三方散热。
另外在使用AMD Ryzen 7 2700X时我们必须搭配一张独立显卡使用,而Intel i7 8700则不需要,但对于游戏玩家来说,除非独显坏了,不然我们是用不到核显的。
而最后价格部分,比起Intel来说,AMD处理器的价格稳定很多,一直在2500元-2700元之间波动,而Intel处理器售价则波动非常大,以Intel i7 8700举例,这款处理器仅在官方旗舰店售价就从2299元-2799元不等,中间跨度500元,相当于价格会在处理器平均售价的20%来回浮动,所以在购买Intel处理器时各位玩家尽量看准价格,选择最低价时入手。
[page]测试平台与测试方法介绍[/page]
接下来我们介绍以下本次测试使用的测试平台,两套平台除处理器和主板不同以外,其他配件均一致。
主板部分,为了充分两款处理器的最大性能,AMD平台笔者使用了微星X470 Gaming M7 AC主板,Intel平台笔者使用了技嘉Z390 AORUS MASTER主板,在规格部分两款主板都非常出色,驾驭这两颗处理器自然也没有任何压力。
而显卡方面,由于这一次有游戏测试,所以统一使用NVIDIA RTX 2080显卡,驱动更新至最新的417.35版本。
另外为了压制处理器的高发热量,笔者使用了240一体式水冷,在温度和功耗测试部分性能较强的散热器会有更好的表现。
同时由于笔者选用了RTX 2080显卡,因此电源配置上550W自然是不够用了,这一次笔者不再使用长城G5电源,而是升级成了长城G6 650W金牌全模组电源,一款稳定的电源表现能为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测试项目方面,笔者选择了八款软件及三款游戏。另外在测试中笔者会分别测试AMD处理器的默认设置和锁频4.2GHz成绩,或许有的玩家会有疑惑,AMD单核Boost最大能去到4.3GHz,为什么要锁频4.2GHz?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方面笔者是模拟各位日常使用中的情况,而在日常使用锁频4.2GHz无疑是最佳方案,可以平衡性能和热量;另外笔者也会测试默频下的Ryzen处理器成绩,所以不用各位不用担心公平与否的问题了。
注意事项写在前面:下文中的测试截图全部可以点击查看大图。
[page]基准测试性能对比,意料之中[/page]
在测试部分,笔者根据AMD Ryzen7 2700X的特性,分别针对默认设置以及全核锁定4.2GHz进行测试,通过GPU-Z可以看到锁定全核4.2GHz后Ryzen7 2700X的单核性能和多核性能都有不小的提升,对比默认设置提升分别为13.7%、13.6%,效果非常出色,所以建议各位玩家如果入手Ryzen7 2700X后也在BIOS或AMD Ryzen Master软件对处理器进行锁频处理。
而对比Intel i7 8700来看,i7 8700在单核性能上占有小幅优势,但多核成绩被Ryzen 7 700X领先一大截,对比4.2GHz的Ryzen 7 2700X来说,单核性能i7 8700领先3.6%,而多核性能则落后Ryzen 7 2700X 42.6%之多,相差了接近一倍的性能,因此通过CPU-Z的测试结论,我们可以认为i7 8700和Ryzen 7 2700X单核性能接近,多核性能两者差距近一倍。
但单凭一款软件作为测试结论自然不够准确,所以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国际象棋基准测试软件中的成绩,这一次Ryzen 7 2700X全核4.2GHz对比处理器默频单核多核成绩分别提升13.9%、11.7%,虽然提升幅度有所下滑,但总体来说效果依旧出色。
而Intel i7 8700和Ryzen 7 2700X对比来看,这一次成绩Intel i7 8700终于领先Ryzen 7 2700X默频,其中单核成绩领先幅度20%,而多核成绩则仅落后Ryzen 7 2700X 4.2GHz 4%,不过考虑到AMD Ryzen 7 2700X在多两个物理核心的情况下多核心成绩仅有少许领先,笔者不由得怀疑老旧的弗里茨国际象棋对多核心算法支持不好的情况出现,因此马上进入算法更先进的CineBench R15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在CineBench R15测试中,笔者同样分别用单线程和全核心进行了CPU测试,从结论中可以发现锁频4.2GHz之后成绩对比默认频率提升依旧保持和之前的数据相同,单/多核心提升分别为14.3%、13.2%。
而同Intel i7 8700对比,Intel i7 8700单核心性能依旧领先AMD Ryzen 7 2700,领先幅度为9.7%,不过多核心则落后32.9%,虽然差距幅度没有CPU-Z那样大,但总归是证明了国际象棋中的多核心测试成绩存在问题。
3DMark基准测试部分由于显卡测试占主要部分,因此在两项3DMark FSE和TimeSpy中笔者仅录入物理分数/CPU分数作为参考依据。
另外在3DMark测试中并不做单线程/多线程区分,仅测试处理器的综合能力。而这一次的测试结论是AMD Ryzen 7 2700X全核4.2GHz在FSE和TimeSpy中分别领先默频12.5%、7.3%,领先Intel i7 8700百分比分别为21.8%、22.9%,说明AMD Ryzen 7 2700X在综合运算中性能是远超Intel i7 8700的,同时超频对AMD Ryzen 7 2700X而言收益也非常大。
[page]日常及专业应用,它能提高你的效率[/page]
压缩和解压缩算得上是日常应用中经常需要的内容了,在面对动辄好几个G的文件,尤其是好几十G的压缩包游戏时,处理器的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比起老旧的WINRAR解压缩软件,7-ZIP算法更加出色,效率也比WINRAR更好,所以使用7-ZIP测试也就更有意义了。
在7-ZIP测试中,笔者选择32MB字典,使用7-ZIP自带Benchmark工具进行测试,而在这项测试中,锁频4.2GHz的AMD Ryzen7 2700X领先默频和Intel Core i7 8700分别为10.3%和24.3%,而接近25%的领先就意味着在动辄半个小时的游戏解压中就能节省接近十分钟,直接将日常应用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
POV-RAY是一款利用光线追踪绘制三维图像的开源免费软件,我们看到的很多精美的三维图像就是通过这款软件绘制的,不过作为绘图的专业软件之一,它对电脑性能尤其是处理器性能的占用也非常恐怖。另外POV-RAY还内置了基准测试工具,因此笔者也利用这一工具对两款处理器进行光线追踪测试。
结果如上图,测试设置统一为1080P AA0.3,而结论中包含了绘制时间、FPS、绘制像素等参数,这里笔者以FPS为基础计算几款处理器的成绩差异,对比默频的Ryzen7 2700和Intel i7 8700,AMD Ryzen7 2700X分别领先12.2%和29.2%,如此巨大的差异在专业软件中证明了多核的优势,同时也证明了超频并非玩家专属,只要有需求,即便在专业软件中超频依旧能带来可观的效率提升。
比起操作繁琐的megui和mediacoder来说,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操作简单,功能直接的HandBrake进行视频转码、压制,在本次测试中,笔者也使用了这款软件对同一视频文件转码测试,格式统一设定为Apple 1080P60,并根据视频文件的创建时间及修改时间判断转码共使用时间。
而根据统计,Intel i7 8700、AMD R7 2700X默频和全核4.2GHz分别使用了280秒、260秒、242秒,其中AMD Ryzen 7 2700X比Intel i7 8700少用了38秒, 领先15.7%,因此在转码和压视频应用中,AMD Ryzen 7 2700X同样有着足够大的优势。
除了基准测试,在日常应用及专业应用软件中,我们前面测试了压缩解压缩、图像绘制、视频转码,而接下来的Blender则是一款集成建模、动画、渲染、音视频处理、剪辑为一体的三维制作软件。这款软件的部分功能笔者前面已经在其他软件中有过测试,因此笔者将着重使用这款软件的图像渲染测试两款处理器的能力,源文件为AMD官网下载的公开工程文件,测试结论以时间表现,渲染时间最短的处理器则表示性能出色。
根据测试结果,Intel和AMD处理器默频/4.2GHz分别渲染时间为27.3秒、24.2秒、21.3秒,显然锁定全核4.2GHz的AMD Ryzen7 2700X大幅度胜出,领先Intel i7 8700百分比为28.1%,而近1/3的效率提升在工作中可不是开玩笑的。
[page]游戏性能对比测试,难分伯仲[/page]
不过专业应用毕竟还只是少数人当作生产力工具来使用,多数玩家可能更关心这款多核心的处理器在最高单核频率不如Intel i7 8700的情况下能否成绩不落下风。
在游戏中,笔者统一设定了游戏中默认的最高画质,为了避免显卡造成性能瓶颈,分辨率统一为1920x1080,显卡使用NVIDIA RTX 2080驱动版本为417.35。
在《刺客信条:奥德赛》和《奇点灰烬》中,两款处理器并没有什么差异,但在《古墓丽影:暗影》中,Intel i7 8700领先了6帧之多,不过考虑到同期大作《刺客信条:奥德赛》两款处理器并没有出现差距,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古墓丽影:暗影》的优化尚未完全适配好I/A两家处理器,毕竟游戏的首发版本就曾闹出过处理器资源占用过多导致游戏闪退的问题;其二可能是《刺客信条:奥德赛》本身就有加密的前提下再次使用D加密,导致占用了过多的CPU资源,因此少了两颗物理核心的Intel i7 8700性能受到限制,而在《古墓丽影:暗影》中单核频率的优势发挥了出来,所以帧数就高出AMD不少,不过在大多数游戏中,这种情况并不会出现。
[page]3DM游戏硬件频道总结[/page]
那么通过上面这些测试,是时候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了,两款处理器在目前价位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到底要怎么选?
笔者先说出这一次测试的结论:如果是你是一名纯游戏玩家,且整机配置一两年就更新换代,那么就选择Intel;如果想要照顾日常应用,希望获得更好的综合表现,且一套配置想要使用三五年或更长,那么就应该选择AMD。简而言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Ryzen 7 2700X是要优于i7 8700的,至于为什么笔者的测试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
首先多核心能力,从基准测试来看,AMD Ryzen 7 2700X毫无悬念的大幅度胜出,甚至领先Intel i7 8700的幅度最多达到了46%,就算平均领先也至少有22%左右,这说明Ryzen 7 2700X在多线程工作中是远胜i7 8700的;而单线程能力来看,Intel会比AMD处理器在部分应用中有少许领先,但多核能力AMD已经完胜,尤其是锁频4.2GHz的AMD处理器,更何况笔者还未对AMD处理器进行大幅超频,仅仅锁到了全核最高Boost频率而已。
而在包括转码、压缩解压缩、渲染、三维绘制等测试,AMD依然取得了大幅度领先,领先Intel处理器平均幅度高达25%,AMD Ryzen 7 2700X这样的性能表现能够再各种需要处理器性能的生产力工具软件中发挥出更大的威力,为提升工作效率提供了可靠的性能保障。
最后在游戏表现中,虽然目前处理器市场已经完全迈入了多核心制霸的阶段,但目前仍然有很多后知后觉的游戏厂商并未对多核心的优化做出太多改进,很明显的是在《刺客信条:奥德赛》中,两款处理器帧数表现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古墓丽影:暗影》就出现了帧数相差较多的情况,而这种问题的“性能瓶颈”很可能就出现在了游戏厂商,所以在游戏优化越来越到位之后,游戏的瓶颈就更少会出现在处理器上了,尤其在今天测试的三款游戏中,Ryzen 7 2700X有两款都取得了领先,因此在游戏部分我们也难以评判谁更出色。
但我们也要知道,主流处理器市场成功走出4核心才仅仅两年而已,未来的处理器市场必然是多核心的天下,而游戏厂商也迟早会对更多的处理器核心表现进行优化,所以假如你选购一款处理器准备使用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那么为以后多核“战未来”选择一款8C16T的AMD Ryzen 7 2700X则更为合理。
而这一次的测试下来,笔者认为如果同价位的情况下,Intel i7 8700并没有撼动AMD Ryzen 7 2700X的实力,如果以“天梯图”的角度去理解,AMD Ryzen 7 2700X至少要比Intel i7 8700高出一个身位,如果在2500元价位Intel想拿出一款真正足够出色的处理器来和AMD对抗,至少要先把Intel i7 8700K的售价拉下来才好。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6)1650-20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