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硬件 > CPU > 新闻详情

顶级游戏平台怎么选?AMD 锐龙9 3900X VS Intel 酷睿i9-10900K

时间: 2020-08-25 09:47 来源:3dmgame.com 编辑:夕阳月下

[page]纸面参数神仙打架 红方先下一城[/page]

  AMD的三代锐龙和Intel的十代酷睿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桌面端从高到低产品线的布局,本世代桌面顶级游戏平台之争也来到了白热化的状态,而对于观望许久的用户来说,现在也是配置新电脑最好的实机。对于高端PC平台来说,通常整机价格都在1.5W元左右,整体预算是相对比较宽裕的,所以在处理器这个核心硬件的选择上,都可以在AMD或Intel产品线中购买顶级定位的产品了。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们选择双方阵营分别最能代表自身在顶级游戏平台上实力的两颗处理器:AMD 锐龙 9 3900X和Intel 酷睿 i9-10900K,从纸面参数、理论性能测试、实际游戏测试以及各自平台优劣等等方面来全面对比这两款产品,一起来看看在2020年究竟谁才是最佳的游戏平台处理器。

 

参数对比

  我们今天选择对比的两款处理器在是双方在顶级PC平台中拿出的定位非常接近的两款产品,尽管AMD往上还有规格更高的3950X,但这颗处理器不论是定价还是定位都不是非常贴合主流游戏用户。所以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AMD 锐龙 9 3900X和Intel 酷睿 i9-10900K这两款进行对比。

  首先来看纸面参数部分。上方图表中标红的是处理器自身相较于对手的优势项目。可以看到AMD 锐龙 9 3900X相较于对手有很多领先项目,其中最为有用的主要是更先进的7nm工艺、更多的核心/线程数量、更大容量的三级缓存以及对PCIe 4.0的支持。而Intel这边的优势项目则在于频率。i9-10900K单核心最大加速频率可以到5.3GHz,而正常状态下全核心频率也可以维持在4.9GHz,这也是Intel一直以来的传统优势了。

  但Intel近几代产品一直沿用了14nm工艺没有升级,这次首先在工艺方面就被AMD进行了弯道超车。更先进的7nm制程带来的是相对更低的发热量和更低的功耗。图表中我们也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一点,核心数量更多的AMD 锐龙 9 3900X的TDP反而要低于Intel这边,并且这其中我们还没有算上Intel虚标TDP的问题。

  这一代基于Zen 2架构的锐龙3000系列处理器目前在同频性能上已经完全不输Intel,这一点在我们之前的各种评测当中已经得到了证实,所以处理器本身的频率以及核心/线程数量基本就直接影响了性能表现。12核心24线程的AMD 锐龙 9 3900X相较于10核心20线程的Intel 酷睿 i9-10900K将会在多线程部分有非常大的优势。

  另外这一代Zen 2架构也大幅增加了三级缓存容量,并且就这两款处理器而言差距非常大。这其中自然有架构不同导致的三缓需求不同,但整体来看,更大容量的三级缓存对于处理器运行效率的提升和对延迟的降低都有很大帮助。事实上Zen 2架构从一定角度上说也的确通过超大容量的三缓解决了AMD处理器的内存延迟问题。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PCIe 4.0的问题。AMD锐龙 3000系列处理器首发即支持了PCIe 4.0,给玩家们带来了拥有更高读写速度上限的SSD。尽管发布之初PCIe 4.0的产品价格都高高在上,但经过长时间的降价后,现在的PCIe 4.0 SSD的价格歧视已经回落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范围内,而B550芯片组的发布也降低了PCIe 4.0设备的普及门槛。另外即将发布的NVIDIA RTX 30系列显卡也将支持PCIe 4.0,AMD这边自然是早有准备,而目前的十代酷睿还没有正式支持,作为高端平台没有预留出对新技术的支持空间显然是不称职的。

[page]平台价格分析 红方错位竞争性价比高[/page] 

  前面,我们给大家对比了两款处理器自身在规格上的差距,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从平台成本的角度上来分析一下双方的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CPU本身的差距,这两款处理器均是顶级游戏PC平台定位下的的处理器产品,首先在CPU自身定价上二者就有800元的差价,并且盒装的AMD 锐龙 9 3900X标配了“幽灵”Prism散热器,对于没有极限超频需求或是个性化需求的用户来说完全够用;而盒装的Intel 酷睿 i9-10900K则不配备风扇,需要自行购买至少200元级别的散热器。所以单纯在CPU部分,双方就拉开了近1000元的差距。

  AMD 锐龙 9 3900X和Intel 酷睿 i9-10900K都是自家产品线中的高端型号产品,对应的分别应该是X570和Z490主板。我们以技嘉AORUS MASTER为例,这个系列分别有X570和Z490产品,二者的用料基本在同一水平。我们以京东自营店目前的售价为准,现在的X570 AORUS MASTER售价为2798元;另一边的Z490 AORUS MASTER在限时粉丝价优惠的情况家到手价为3399元。所以在同样选择对应平台的顶级主板的情况下,AMD和Intel两个不同平台的差价就又有了600元以上。并且同级别Z490主板比X570主板更贵是普遍事实,在不同价位不同定位的产品上都存在这个规律。

  所以在不考虑其他硬件的情况下,双方在均选用同规格主板的时候差价就已经在1600元左右。在整体预算不变的情况下,这1600元的预算如果投入到显卡当中去,足够让显卡规格提升整整一档,从RTX 2070 SUPER直接升级到RTX 2080 SUPER。对于显卡造型有追求的用户,也有了更充足的预算来选择各家的顶级非公显卡。直接升级显卡带来的游戏体验升级是CPU性能差距所无法填补的。

  对于DIY用户来说,AMD平台带来的额外预算不只是可以拿来只在显卡上做投入,在硬盘、电源甚至是显示器键鼠这些其他硬件上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并且AMD现在的处理器产品并无任何性能短板,在售价部分每便宜一点对用户来说都是额外的一份性价比。

[page]理论性能测试 双方互有胜负[/page]

  在分析完两颗处理器的硬件规格以及平台成本之后,下面我们直接上平台进行一些基准性能测试,分别测试两颗处理器在单线程、多线程、生产力以及在游戏中的实际表现。测试平台除了主板之外,我们都将使用相同的硬件控制变量。

Intel Core i9-10900K

AMD Ryzen 9 3900X

  首先内存测试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适用DDR4 3200 C16内存条的情况下,二者的读写速度表现基本在同一水平,具体成绩来看AMD方面在读写复制的速度上更快一些。这代锐龙处理器大幅改善了内存延迟的情况,但是和Intel还有一点差距,只不过这个差距在正常使用中是很难察觉到的。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列不同的软件分别对两款CPU进行了相关的性能测试。我们上图以Intel 酷睿 i9-10900K的成绩为基准,将AMD 锐龙 9 3900X的成绩换算成百分比给大家展示。

  从结果上可以看到,在多线程部分,因为目前的Zen 2架构,锐龙处理器的同频性能已经完全不弱于酷睿,再凭借更多的核心/线程数量,AMD几乎一路碾压,平均领先幅度在15%左右,这也是锐龙 3000系列的传统强项了。但是在一些既需要核心/线程数量,也比较强调频率的测试中,3900X的表现也会逊于i9-10900K。实际在默认状态下,3900X全核心会基本跑在4GHz左右,而i9-10900K这边则能维持在全核心4.7GHz以上。

Intel Core i9-10900K

AMD Ryzen 9 3900X

  另外我们也做了PCIe 4.0 SSD单盘的读写速度测试,当然这部分对于Intel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Intel平台目前只能使用PCIe 3.0通道。

[page]游戏性能测试 帧数很难拉开差距[/page]

  游戏性能测试部分,我们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十款游戏进行测试。显卡我们统一使用的是NVIDIA公版的RTX 2080 SUPER,同时两颗处理器都在默认不超频的状态下运行。游戏内我们选择使用2K分辨率,最高档画质设定,关闭垂直同步后记录游戏平均帧数。

  在我们挑选的这十款游戏当中,3900X和i9-10900K这两颗处理器打的有来有回,Intel这边稍有优势,但是从绝对数字上来说,二者的帧数差距是非常小的,完全没有拉开差距。

Intel Core i9-10900K

AMD Ryzen 9 3900X

  在默认状态下,10900K全核心可以跑在全核心最高4.9GHz的频率上,对于一款10核心的处理器来说是非常高的频率。但对应的就是接近250W的超高功耗和破百的高温;3900X这边默认状态下全核心频率在3.9GHz~4.0GHz之间,功耗仅有140W,温度也在84℃,仍然非常可控。

Intel Core i9-10900K

AMD Ryzen 9 3900X

  我们分别为这两款进行一定程度的超频,再来看功耗和发热情况,此时10900K已经来到了260W功耗,温度也进一步升高,我们配套使用的风冷已经不足以压制这颗处理器;AMD这边在超频之后功耗有所提升,达到了接近160W的水平,在使用相同散热器的情况下温度控制在了92℃。客观上说,Intel功耗更高发热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频率更高,但是这其中老旧的14nm工艺也难辞其咎,如今风水轮流转,AMD的处理器产品反而在功耗和发热上领先于Intel了。

[page]本世代顶级平台 到底选谁?[/page]

  客观上来说,i9-10900K和3900X这两款处理器单就自身的实力上来看谁都不是绝对更好的一个存在,用互有胜负来形容他们的关系显然更加合适。

  AMD的3000系列锐龙在换用进步巨大的Zen 2之后,同频性能已经完全不输Intel,并且还用更低的价格、更多的核心这样的方式去和Intel产品错位竞争,最后落到「平台」的概念上取得优势。用一个合理的方式来描述3900X和i9-10900K的关系:AMD相较于Intel在弱势项目中的落后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在自己的优势项中则保持了碾压性的领先。这里面的优势项目包含了更吃核心数量的应用场景、PCIe 4.0的全面支持以及更低的售价。

  但客观的看,Intel这边也仍然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尽管还在用着“老旧”的14nm工艺,在功耗和发热上已经处于劣势,但不论是单核睿频还是全核心睿频,i9-10900K都有着不小的优势,在一些场景当中,高频所带来的收益也能够弥补核心/线程数量的不足。我们需要对AMD的进步基于足够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Intel产品在一些地方仍然有独到的优势。

  另外当我们讨论如何选择CPU的时候从来不应该只单纯的看CPU本身,因为结合平台才更符合真实使用场景。先说Intel这边,十代酷睿换用了全新的接口,留给用户的选择就只有昂贵的Z490和缩水严重的B460主板,并且长远来看,这代主板也仅仅能再支持到11代酷睿了。反观AMD这边,留给用户的选择就非常多了,首先上代的B450主板是可以支持到3000系列锐龙处理器的使用,对老用户非常友好;新品方面,现在的X570已经经历了降价,价格已经回落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另外这一代B550主板的配置也提升了半个档次,对于多数用户而言,一块高端的B550也完全配得上像3900X这样的处理器,可以省下更多不必要的成本。

  综合来看,结论就非常简单了。我们知道AMD的3900X并不完美,但最后综合的平台上来看,选择AMD平台可以在同样体验的情况下帮你省不少钱,而同样预算的情况下,AMD平台一定可以提供更好的体验。

  正如上方图表所展示的,其中方案一和方案二是在除CPU和主板之外全部采用相同的硬件,此时两套方案的差价有1600元以上,而从游戏体验角度上看,正如我们前面测试的一样,两套平台几乎不会有明显差距。那多出来的这部分预算,我们可以升级到容量更大的SSD,甚至可以直接上到PCIe 4.0 SSD换取更极致的速度,这一点甚至是Intel平台加钱都无法得到的;而方案三中,我们同样使用3900X,在主板上选择降低到顶级的B550,并且利用多出的预算将显卡直接提高一档,在这个情况下整机预算仍然更低。对于游戏玩家而言提升一档显卡显然是投入产出比更高的一个选择。

  在十代酷睿和锐龙3000这次红蓝对决中,我们毫无疑问的给大家推荐AMD平台。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收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分享: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