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笔者要为各位介绍一下耳机,不过和上期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我们不再介绍游戏耳机,而是关注度较小的音乐耳机。不过鉴于很多玩家并没有关注过这个领域或是想玩耳机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笔者就先介绍一下玩hifi耳机需要注意的以及常见的误区。(部分内容出自书刊《HIFI耳机指南》)
初次玩耳机的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音箱系统妥协到耳机系统的发烧友,这类发烧友往往是出于家庭环境、便携需要等方面考虑“被迫”配置耳机/便携音频系统。这类发烧友在音箱系统上已经有一定的发烧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积累,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声音有比较明确的概念和目标。这类发烧友玩起耳机来也会得心应手。
第二类是完全对HIFI音频没有概念,仅仅是想升级得到更好的声音,从“给手机配个好点的耳塞”或者“给电脑配个好点的耳机”等简单愿望出发,由此逐步进入HIFI发烧的新天地。这类人群是真正从零起步的初期发烧友,他们会遇到很多以前完全难以想象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以及各大论坛以及贴吧恶意炒作的枪文误导的人群。
而面对第二类刚刚接触耳机“纯正的”发烧友,这些朋友可能会遇到下面几个常见的错误观点:
[page]
1.以价论声、用简单的“好”“不好”概括音频器材
音频产品最要不得的就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因为不同音频产品并非千人一面,而是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每个人对音乐风格上的喜好也是千差万别。如果没有找对自己喜欢的风格,那么再顶级的产品也是白白浪费金钱。
所以在选择音响产品的时候第一个要了解的就是产品的基本风格特点,某些人喜欢用简单的“好”“不好”,“同价位无敌”之类的断语去描述器材,而没有对器材的具体特性做描述,这是最具误导性的。对于这类“评价”发烧友们可以直接忽略。 对声音的评价是基于主观感受,要想完全统一到一个数字化的绝对标准是不可能的,但是HIFI器材对声音的还原还是有一个大致划分标准,特别是通过不同器材的直接对比,就很容易认知一个器材的基本特性:比如声音还原的冷、暖、柔和、刚猛等风格特点,对细节的还原、低频的控制力、声场/定位的表现等基本素质。所以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评测应当包括这些详细的对比内容。
作为一个发烧新手有些事情是不能偷懒的,不仅仅是需要多听积累经验,更要注意分辨别人对器材的评价,哪些是有参考价值的,哪些是可以直接忽略的。在现实中,新手喜欢直接看结论不看具体对比细节的更多,看到所谓“秒杀”“无敌”“一步到位”“神器”“强烈推荐”“根本不用考虑”等等煽动性文字立即心动+行动,这类文字恰恰是一些恶意炒作的人最喜欢灌输给大众的。这样走弯路的真不能怨别人。
2.声音响=推力大
常见玩家描述:“音量旋钮只要到某位置声音就很响,结论是:这个器材推力很大”。这属于对于音频器材技术性的误解。一个放大器把耳机声音推得很响并不代表其推力大,因为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不失真。所以在音频放大设备里输出功率这个参数必须包含3个方面的细节:输出功率(W)、负载(欧)、失真(THD),通常默认失真数据是在1%,这样的数值对于实际听感而言已经算是明显失真。失真数据是可以通过专业测试仪器直接测定,所以对于器材的推力大小看看可靠的测试数据即可。
举个典型例子,SONY的D100录音笔在刚推出的时候被不少人称为“推力强大”甚至有人声称超过推力超过200毫瓦的国产便携播放器。为何有这种误解,就是因为D100只要转动很小刻度的电位器就能得到很大音量,而实际测试音量旋钮在转到一半(刻度5左右)的时候就已达到极限失真1%,此时输出功率仅仅为17.3毫瓦/32欧,这个值其实和其说明书上的25毫瓦/16欧换算下来差距不大,而相对mini audio 的DX100播放器378毫瓦/32欧,差了20多倍。
另外一种形式的虚假大推力是某些器材通过软件提升推力,这种也属于大幅度增加失真的方式,通常只有在非HIFI类大众音频产品里才会采用。
[page]
3.低音猛=声场大
有人把低频控制力较差、量感夸张,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感(类似残响、堂音的效果)与声场定位混为一谈,其实这完全是两个无关的概念:
声场定位与器材特性相关的主要是两个参数:
a.通道分离度:指标越高声场越宽,越能还原出乐队应有的阵势。
b.高频解析和细节还原:这两个指标越高乐器定位感越强,人耳对低频的方位感不敏感,所以会有那些2.1音箱出来。
空间感、厅堂感涉及的却是中低频的问题,主要是低频部分。低频控制不好容易形成一些类似残响的效果:一个信号结束还带着余音的尾巴,显得有些拖拉,同时会添加一些虚假的空间感/厅堂感。 有些人会说:能营造出厅堂感效果不是很好吗?但是实际上录音的时候,只要是现场录音(大多数古典乐),已经把当时音乐厅里的残响堂音之类的同步录下来了,而音响器材只要做到直接还原就能体现出现场的真实空间感。低频控制力不好实际是一种失真,夸大了空间的感觉。
4.对音乐性和解析力的误解
最常见的误区是把刺耳=高解析,音乐性=糊
这牵涉到主观的听感,没有绝对化的标准,而参照高端的音频器材也可以做一个相对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远离干、硬、刺的数码味。
什么是真正的优秀的解析力?简单的概括起来,好的解析力=丰富的细节+不刺耳,长时间聆听而不会烦躁。不少人听惯了数码味重的ipod等产品习惯把刺激生硬的高频当作高解析力,其实这是地道的失真。 什么是优秀的音乐性?既不是涂抹细节的掩盖细节的软、蒙,也不是生硬刺激的假“细节”。中频是人耳最敏感的频段,人声则是鉴别器材音乐性最好的方式,好的音乐性应该是亲切自然、细节丰富,人声与器乐拉开明显距离。不少中低端器材因为技术成本等限制无法达到真正的高保真,所以采取刻意抹掉一些细节使声音听着更柔和的方式,这种方式减少了冷硬的数码味,还是比较讨好大众的,但这种调音方式和真正的高保真还有明显差距,最主要是人声还原欠缺了情感和亲切感。
5.神话DSD格式
但是近年来一些新产品把支持DSD作为卖点大力宣传,使得一些新手误解为只有支持DSD的才是“好”器材。实际上DSD只是高码率音频文件的一种,并不是新近才出现,录音室母带用的最多的格式反而是PCM 24BIT/96K,DSD格式原始录音后如果需要后期制作也需要转成PCM高码率格式。因此选择高码率文件重点不是它现在用什么格式而是它原始录音是什么格式,理论上不同格式之间转换是会带来音质损失。多一种格式支持是个好事,但把支持一种音频格式说成播放器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那就完全是误导。
[page]
6.对音频器材技术指标的各种误解
常见的误解有:技术指标决定一切论、技术指标完全无用论,音频产品通过专业测试仪器测得的各项参数是能反应一部分器材声音特性的,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听感。类似冷暖、厚薄、韵味等等风格特性不是数据能体现出来的。所以最具参考价值的评测应当是包含了有效的测试数据以及全面的听感对比。
7.盲目崇拜国外大品牌
品牌效应在任何产品里都有,而在音频领域其实品牌是最应该忽略的因素之一。曾有国外音频大厂拿着中国品牌OPPO的蓝光机以及某日产廉价DVD改个商标、外观就多卖几倍价格的。如此明目张胆的忽悠,还一样有人买。国内音频企业其实不乏优秀的音频设计师和优秀的音频产品,很多产品在国外广受好评,而在国内反而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而国外某些品牌赚取了大额利润,再投入巨资做广告、宣传继续“神话”其品牌形象,形成一个怪圈。
作为一个HIFI入门发烧友,如果抛开品牌、盲目崇洋等因素,平等看待国内外产品,耳听为实,那就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钱。
新手需要学会另外一个技能:如何试听对比器材
看了这个标题,有人肯定会说:自己去对比试听器材也需要学习?直接用耳朵听不就行了?听音是主观的,会牵涉到众多外在因素,包括容易被忽略的电源处理等前端因素、心情平缓和紧张对音乐的不同心理感受等等。在不同的试听场合,用不同的对比方式,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论。
很多人对比器材喜欢用瞬间切换对比方式,这种方式对一些差异较大的器材来说是有效的。但这种方式对一些差别较小的器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最好的对比音频器材的方式是:在安静的环境下,用自己熟悉的音乐先在一个器材上试听一段时间,直到完全熟悉、沉浸到这个器材带来的音乐感觉之后,再切换到需要对比的器材上,这样两个器材之间的差别就容易凸显出来。这个原理其实与视觉识别一样:外人看双胞胎完全无法分辨,而熟悉的人就很容易区别。 所以,对于很多试听会上的试听,在不熟悉的音乐、不熟悉的器材之下,匆忙紧张的短时间聆听,是很难得到正确结论。最多是听个大概。包括一些盲听对比,如果方式不正确(没有足够的熟悉时间和反复对比),加上紧张心理,会导致平时很容易分辨的差别变得难以分辨。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解这些知识也不能忽略去耳听为实,多听听不同风格、档次的器材,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量力而行,享受HIFI带来的乐趣。
如果你有想要尝试一下注重音质品牌又可靠的耳机,那么笔者可以推荐两款价格较低,更适合入门级玩家的产品。
[page]
第一款是来自森海塞尔的CX215入耳式耳机,这款耳机也是让笔者入坑的CX200升级款,当时CX200只有灰色一种,而升级到了CX215耳机的颜色已经发展到很多中不同颜色了。
推荐这款耳机的原因主要在于它能让你一耳朵听出区别来,同时这款耳机强调的低频也能让刚入坑的玩家感觉到震撼,当年笔者就是刚买到CX200之后忍不住在课堂上就试了起来,出色的低音效果也让笔者第一次感受到了耳机原来也能发出这么好的声音。所以作为刚入坑的玩家,这款耳机绝对适合你。
当然了,还在学生时代的笔者刚入坑时就有一位好基友陪笔者一起烧了起来,不过不同的是他比较倾向于平头塞,所以在笔者的推荐下他入了同样是森海塞尔的经典产品MX360,不过笔者今天要推荐的同样是升级款—MX365。
和CX215如出一辙的是除了音质方面的升级,耳机配色同样多了起来,这款耳机的特色主要在于相比一般的入耳耳机拥有更大的声场以及更强的瞬态表现,而且拥有者森海塞尔出色的调音,在维持自身个性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声音的均衡自然,因此MX365作为初烧的第一只耳机也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当然,除了国际大牌以外,很多国内烧友自己做的耳机也很出色,像威索尼克以及潜韵,都可以作为初烧玩家的入门产品,至于到底选哪个,看看佩戴、外观、产品特性你就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page]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段子:
张老头儿的音频馆开了有十几年了,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极端怀旧的人。平常坐店时他总是自顾自地冲饮功夫茶,谁也没见过他听自己店里的耳机。如果烧友们与他讨论比较新的器材他总是摆摆手然后淡淡地答一句“没听过。”传说张老头儿身家几十亿,没听过的器材必然不可能是因为烧不起。老顾客们都断定他是金耳朵,品味已经达到了某种俗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今天上午一位老烧慕名而来与张老头儿聊得甚是投缘。闲聊了一会儿老烧说明来意“最近淘换到一套大奥,实际一听并没有我预想中的那种感动。总感觉它的实力似乎被某种力量封印了。”张老头儿眼睛一亮说“哦?敢于指出大奥的不足,小伙子,有前途!你算是问对人了,这个问题我早已完美解决了。换线可破!”老烧一听,眼神里立刻充满了期待。张老头儿鼓了两下掌招呼了一个壮汉店员过来,命令道“把我那套霜之哀伤大奥升级线拿出来吧。”
“霜之哀伤?这名字起得有点儿过了吧!”
张老头抽了一口雪茄,平淡的话语随烟雾缓缓吐出“你马上就会明白这名字是多么的贴切,这线还是我找中科院的老同学撸的哩!”
这时壮汉店员吃力地提着一个大钢瓶回来了。
张老头儿戴上特殊的手套和护目镜然后打开钢瓶提出一条粗得离谱的线。“八股锁链状钇钡铜氧化物的芯使其得以弯曲,外皮材料则是绝密的,良好的保温性能且在低温下依然柔韧。”张老头自豪地说。
老烧目瞪口呆地看着那根线,水汽不断在它周围凝结下降就像半空中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这,难道是……”“是的,超导体音频线!抓紧听吧,夹层里的液氦气化光了就不行了。
张老头熟练地把线接好,老烧坐进沙发开始了极致的享受。老烧平常用大奥听蓝色多瑙河感觉就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护城河,甚至水流还有些不通畅,似乎水面上飘着一层垃圾。而此刻的多瑙河则是清澈见底。还有那跌落时激起的水花,仿佛溅到了脸上。正在老烧准备随着缓缓的水流迷失在音乐中时声音戛然而止。“怎么了?”“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液氦用完了,这条线已经近乎绝缘体了。”张老头说道。
老烧略带遗憾地赞叹道“唉,值了,这辈子值了。”张老头看着老烧笑而不语。老烧疑惑地问“怎么了,我说错什么话了吗?”
“小伙子!正所谓初烧烧科学,你现在才仅仅摸到了真音乐的大门。”
老烧大喜“也就是说烧耳机还有更高的境界咯!”张老头儿把雪茄灭掉,又淡淡吐出一句“中烧烧玄学!”张老头儿用手往墙根一指,赫然是四个插座。“从左往右依此是水电,火电,风电,核电。连的是我专门从电厂接过来的专线!”
老烧混迹耳机吧多年,对耳机里的玄学也是有所研究的。但是百闻不如一见,老烧兴奋起来说“对于玄学我也是略有耳闻。水电柔,火电暖,风电空气感强,核电富有激情和能量。我们先听哪一种?”“哪一种?哈哈,耳机吧那些玄学也就是水水经验逞一时口舌之快,用电的学问可不是那么简单。”
“一种电的特性是单一的,一首歌的情感是丰富的。用单一特性的电又如何能精确地再现丰富的情感呢?所以必须四种电一起用。”老烧一听连忙称赞“嗯,有道理!”张老头儿接着又说“然而不同的歌曲所表现的情感是有侧重点的,所以我们根据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重点需要为每一首歌定制四种电的比例。”老烧一听恍然大悟“您果然名不虚传,说得真是太对了!”张老头儿接着又说“然而就算是一首歌,虽然它表达的情感有一个基调,但是具体的情感也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对四种电比例的调整必须是实时的,动态的。唯有如此耳机系统对于一首歌情感的还原才能达到极致!”张老头儿低下他四五度角仰望天空的头时发现老烧已经跪在地上了。“我对您佩服得真是五体投地了!”
这时壮汉店员又气喘吁吁地提着一台机子出来了。“哝,这就是我研制的实时动态混电器。歌曲播放之前会提前几秒输入到它里面,它预先进行解算得出当前歌曲最佳的实时混电谱然后再与音乐同步运作。”老烧用上了混电器之后再听蓝色多瑙河那与刚才又是天壤地别。该舒缓时多瑙河的水面似乎静得像一面镜子,蓝天白云倒影在里面,甚至能从水面的倒影里数出那天上飞过的鸟儿有几根羽毛。动时则如大浪滔天,情感迸发而出仿佛要吞没一切。
老烧已经是泪流满面,他抓着张老头的裤腿哭嚎道“真是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啊。我烧了那么多器材原来以前听的全是垃圾,这才是真音乐啊!”张老头儿赶紧把老烧扶起来“别这样,快起来。你再这样我就不告诉你下一重境界了。”
老烧在耳机吧也常听人提起“初烧烧科学,中烧烧玄学,老烧烧文学。”于是止住泪水试探性地问到“大师!这最后一重境界是不是老烧烧文学啊?”张老头摇摇头道“不是!老烧啊,烧哲学。”
“音乐啊,其实它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抽象,它本身就是失真的。然而音乐的伟大之处也全部蕴含在这抽象的艺术中。那么如此还原音乐又有多大的意义呢?相同的道理,经过耳机的播放音乐本身发生了改变,这不是失真,而是耳机对音乐的再加工啊。如果类比绘画艺术,最开始人们只懂得追求真实的还原,然而再还原也不可能精确记录自然本身,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一幅画的魅力还不如照片大。之后画家们正是领悟了这一点才逐渐开创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流派。”
老烧听罢感觉似乎有那么一点道理。“爱一款耳机就要爱它的全部,它在别人眼里的缺点也就变成了你才懂得品味的优点。唉,我随便找几款耳机让你再重新品味一番吧。”
张老头儿递给老烧一只HD800,听了一会儿老烧说道“嗯,一股暖流如阳光将我照耀。这让我想起莫奈,印象派。”张老头儿又递给老烧一只K701,听了一会儿老烧说道“这似乎超越了绘画艺术,它是立体的,是雕塑,但又比雕塑更……Q萌?”张老头儿提示道“不精确,但很接近了。”老烧恍然大悟,大叫道“是手办,一只大手办!”张老头儿露出满意的笑容“嗯,你现在已经领悟到耳机的真谛了。”于是递给老烧一条逼测。
老烧戴上逼测,曾经那轰头的低音竟成了泼墨山水画中的浓墨重彩。而那原本混乱不堪的部分则令他想起了毕加索,抽象派!原本那令人诟病的缺点原来仅仅是因为听众的境界不足而产生的误解,原来逼测的每一点失真都是有意为之的巧妙设计。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吧!老烧抬起头望着张老头说“原来我错了,我一直都错了,我为我原来黑逼测的行为感到羞愧!如果非要我用一句话形容逼测的话那就是……”“this is true music!”老烧和张老头儿异口同声地喊出。天快黑了,张老头儿赶快送走老烧。以免因为光线昏暗自己不能继续读唇语而暴露了自己是个聋子。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6)1650-20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